【侨报网综合报道】最近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中国离婚率已连续16年持续上升,而结婚率则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下降。简言之,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但选择步入婚姻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不仅是在中国,其他国家不想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英国结婚人数已跌至近150年来最低;法国每三户人就有一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独身人口达到54%……全球俨然进入了单身时代。
单身是全球趋势
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但选择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症结?
广州《南方周末》报道,来自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和离婚率发生了明显变化。2002年,中国的结婚率为6.1‰。此后几年,该组数据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在2014年开始下降。
2013年至2017年之间,中国的结婚率由9 .9‰降至7.7‰。此外,中国的离婚率由2002年的0.90‰逐渐攀升至2017年的3.2‰。
另外,“晚婚”现象明显。2012年之前,20岁至24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自2012年开始,25岁至29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开始,25岁至29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
这首先与人口结构有关。比如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今结婚人数下降也在情理之中;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推后现象普遍……
但结婚率的走低,更与年轻人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据腾讯的“当下中国人的婚恋现状”社会调查显示,在约5万名受访者中,约七成的已婚者后悔结婚,而且女性比男性更为后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另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与之相对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不结婚也能很幸福。一方面是相信婚姻、步入婚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单身社会正在到来——而且“单身社会”是全球化的现象。有数据显示,英国结婚人数已跌至近150年来最低;法国每三户人就有一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独身人口达到54%;日本30岁至34岁男青年未婚率为47.1%,女青年为3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则高达60%。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约有50.2%的人是单身,即1.246亿。而60年前的上世纪50年代,美国成年人的结婚率高达70%。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其中20岁到39岁的年轻独居户接近2000万人。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7》也显示,2016年一人户家庭占据家庭户总数的14%。
不结婚是观念进步的产物?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年轻人为何不愿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广州《南方周末》旗下微信公众号“南周知道”报道,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称,一个单身时代正在到来。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道,除了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以及现代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外,更关键的是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当代对个体的推崇已经远远超越了想象。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单身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观念进步的一种表现,年轻人在婚姻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地追求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这些主动选择单身的年轻人,大多生活在大中城市,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在社会学家李银河看来,这首先意味着个人主义迅速上升,婚姻从一种普世的价值已经变成了纯粹个体的选择,“家”的概念、家族主义在下降。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也表示,“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变,人们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经济发展固然带来了观念进步,但伴随着经济发展也可能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降低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这一方面,韩国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负面典型。
韩国年轻人普遍不敢结婚。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目前20至29岁的韩国人中,未婚率达91.3%,30至39岁韩国人中,未婚率为36.3%,两个数据都远超日本,成为“单身大国”。韩国人口保健福祉协会去年11月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4.4%的大学生认为结婚“可有可无”,回答“还是要结婚”的只有33.2%。
为何不敢结婚?2011年韩国《京乡新闻》在一篇报道中,将青年一代命名为“三抛世代”。报道称:“当今的青年一代饱受临时岗位、学费偿还、就业准备以及屋价高涨之苦,因而不得不无限期延缓甚至放弃恋爱、结婚及生育,即所谓的‘三抛’。‘三抛世代’的形成势必会加剧低出生率、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后来又有“五抛世代”之说,连住房、人际关系都抛弃。
“X抛世代”,并非年轻人主动抛弃,更近乎欲望不可得之后的“自我阉割”,在经济萎靡、阶层固化的局势下,年轻人只能切割掉“不切实际”的高欲望,选择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唯有这样才可以活得稍微轻松一点。不少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小孩,倒不是不愿意,而是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他们不敢。
毋庸讳言,中国不少年轻人也流露出“X抛世代”的倾向。大城市竞争如此激烈,很多人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即使是有稳定恋情的年轻人,在高屋价、高教育成本的态势下,不少人也表示不敢轻易“谈婚论嫁”。从这个角度看,不断走低的结婚率其实是社会问题的一种体现。
连恋爱都不想谈了 ?
需厘清的一个问题是:不想结婚,并不意味着不想恋爱,单身社会,也并不意味着不想恋爱。但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仅是不想结婚,他们甚至对恋爱也毫无兴趣了。他们觉得谈恋爱太麻烦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在一个性解放的时代,没有了爱情,他们依旧可以充分享受欢愉。
人们也可以轻易找到爱情的替代品。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物质的丰富,替代品的丰富。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为自己找一个更真实的身份,用虚拟社交代替真实生活中的朋友,用外卖和垃圾代替了家人的烹调,用韩剧满足白日梦……各种越来越仿真或者比仿真更“完美”的充气娃娃和情色用品,似乎也在取代恋人,有人估算,情色用品市场的潜力产值可以达到几千亿元人民币。
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高度发达,比如各种假想真人秀恋爱,它们提供了太多完美爱情的模板,直接提高了现代人对于爱情的阈值。
著名爱尔兰裔互联网经济学者玛丽·艾肯在新作《网络心理学》就认为:也许网络不仅没能让爱情变得更加容易,反而给爱情制造了更多的艰难。比如网络让障碍消失也就让浪漫无存了;网络的完美和现实的巨大反差,等等。
不过,有评论指出,在单身/不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和“舆论正确”的语境下,想说的是:单身当然是一种权利,但前提是要明白自己单身的理由。本来就不想要,和因为懦弱和胆怯干脆什么都不想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如果单身是因为前者,那又何妨,但如果是后者,那多么可惜,你可能在错过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