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侨报网综合报道】以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为代表,“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作为湾区中的新军,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还被视为除上述三大湾区以外,未来全球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和短板?离世界一流湾区还有多远?

具备国际一流湾区条件

纵观东京湾、纽约湾和旧金山湾这世界三大湾区,便利的国际交通网络是其发展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刚成立,但在交通网络上已具备国际一流湾区条件。

综合《上海证券报》、深圳《证券时报》报道,依托纽约港,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的纽约湾区能够顺利地发展海洋贸易,使纽约的制造业产值在19世纪中期成为全美第一。而在后期的制造业转型服务业过程中,港口也给纽约及辐射范围输送大量的物产、人才等。

纽约与其周边城市间的便捷交通,使区域内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在曼哈顿工作的小周表示,自己以及身边的不少同事和朋友一般不会选择居住在曼哈顿,而会选择周边,如新泽西州、长岛等地,“在周边城市可选择的居住环境会比曼哈顿好很多,去纽约上班的交通也很方便,我大概花1个小时。”小周如此说道。

回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旧金山湾生活多年的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第一次俯瞰港珠澳大桥时,不禁感叹“旧金山湾区的5座大桥长度加起来还不到港珠澳大桥的一半。”作为世界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于去年底落成,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大桥通车后,珠海至香港的时间缩短至半小时。

此外,虎门二桥、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快速轨道、广深港高铁等交通工程,均在密集推进中。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将进一步实现“12312”交通圈,即广州与珠三角各市1小时通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左右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左右通达,广东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旧金山湾区的公共交通已经算是美国最好的了,但是便捷度还是不及中国。”在旧金山留学的小曾说。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吞吐量第三大的深圳港、第五大的香港港和第七大的广州港等世界级港口,2016年这三大港的总吞吐量6247万标箱,为世界第一。从基础设施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从数据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应是世界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这个地区的GDP已接近10万亿人民币,接近纽约湾区水平,旧金山湾区的两倍;进出口贸易额是东京湾区3倍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则是这三大湾区加起来的5倍多。

纽约市曼哈顿区的斯塔顿岛港湾。()

从专利高地到知识经济高地

东京湾区的京滨工业区内,聚集了佳能、三菱、索尼等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及其研究所,这些具有产业创新能力的机构使得京滨工业区具有很强的管理和科技研发能力。广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研究发现,这是东京湾能创造经济奇迹背后的重要原因。

而在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则云集了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还有硅谷大企业先进的研究机构。这些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硅谷源源不断的人才库。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70多所高校,全球百强大学,有5个在大湾区,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也集聚了一批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也有中国的“硅谷”深圳,还有制造业基地广州、佛山和东莞等,产业体系完备。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只在2016年稍有回落。与旧金山湾区7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对比发现,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越旧金山湾区,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近5年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但在施引专利数量上却远不及旧金山湾区。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量低于旧金山湾区,该现象在2013年和2014年尤为明显。

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湾区内规模以上的企业设立研究机构的比例还不够,政府应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创建科研机构,而不是仅仅是给予税收和土地的优惠。

多元化成发展关键

强大的产业集群是湾区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旧金山湾自不必说,光是硅谷片区的名企、名校、人才、资金形成的强大科技产业生态系统足以让其以“科技湾区”著称。

纽约湾区则被誉为“金融湾区”。二战之后,纽约逐渐从制造业经济转型至服务业经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迅速崛起,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尤其是商业服务、银行业、证券业的就业人口急剧增长。如今的曼哈顿金融集群就是在纽约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而东京湾则有“产业湾区”之称。过去上百年时间里,东京向西发展出京滨工业带,向东发展出京叶工业带。形成了包括钢铁、机械、造船等产业的工业产业带,以及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金融消费中心。

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区域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却不太一致,在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看来,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恰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多元化的优势。具体而言,深圳、广州的科研和科技实力,香港、澳门的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及肇庆的制造业,三组不同的优势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科学布局。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市场最活跃的地区,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策源地之一。但是,郎咸平也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制造业成本过高问题,建议以大湾区作为试点,逐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此外,纵观三大湾区,每个湾区都有数个城市组成,城市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如何携手共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都考验了各地之间的默契和政府的规划协调能力。比如,东京湾内包含了一都三县,包括若干个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介绍,这些城市相互之间有着多种形式的沟通机制,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会采取会议协调协商的方式。而保持区域建设的长期性和协同性,又主要依靠规划。而纽约湾区的发展则是四次规划的结果。而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定位、包括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政府都很少干预,但是,湾区内创建了一些区域治理机制,包括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大都市交通委员会、湾区空气质量管理区等,推动湾区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协同管理和发展。

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的特点。如何破除体制障碍,推进三地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施更高层面的协调发展、形成更大的发展合力,是事关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的关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