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青岛,几乎与电影同龄,她记录了时代的印记,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它承载着城市的梦想,给人们生活以启迪。

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影见证了青岛的成长。

北依泰山,面向大海,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北京,又时刻准备外来文化的洗礼,这就是先天的青岛。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清末的渔码头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寻常的中国小城。

电影,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了青岛。

谈到电影,青岛从未缺席过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世界各地的,欧洲的、亚洲的,都在这样一种浪潮下涌进青岛。1897年,一支德国摄影队在青岛拍摄了一部电影纪录片,反映了当时青岛人的本土生活。所以青岛是一个融合了中西文化,人才聚集的新兴城市。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电影,那一天,便是世界电影史的开端,时隔四年,在青岛威廉大街亨利王子饭店,也响起了放映机发动的声音。

今天的太平路在德站时期叫威廉大街,是青岛的一条主要道路,亨利王子饭店所处的位置,与栈桥和小青岛遥相呼应,是老青岛最美的海岸,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这座酒店仍然散发着华贵的气息,让人想起百余年前,那灯红酒绿的西式社交场景,金发碧眼的热尔曼人,时而品着葡萄酒低声交谈,时而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离亨利王子饭店不远,同在太平路上的天后宫,便是青岛本土居民娱乐聚会的场所,这里完全是另外的景象,柳腔、茂腔等是他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天后宫,是青岛最古老的中式建筑之一,重修于清代同治元年,也就是1861年。

那时青岛的本土居民,在这里依然过着打渔种地的传统生活,青岛本土人和作为主流文化的欧洲文化,两者之间都有交融的需求。

位于青岛的水兵俱乐部是第一个向普通人开放的电影院,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清的银元与制钱不能用来购买电影票,购买电影票需要用德国马克,一张价值为30分厘的电影票相当于大清的800枚制钱,也就是800文。根据1912年青岛的物价统计,一个面包售价是40文,一张电影票相当于20个面包的价格。

1911年,大清帝国走到了尽头,皇城根下的达官显贵们纷纷离京,其中不少人选择了青岛作为他们的避风港,来到青岛后,他们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具有强劲的消费能力,青岛的殖民当局看到了商机,取消了华洋分区居住的禁令,为了拢略这些达官显贵,德国人还要请看惯了京剧的遗老遗少们看电影,青岛的殖民当局或许想用新奇的方式影响这些中国贵族,以便他们更长久的统治,但是时间却没有满足德国人的意愿。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响,德国结束了对青岛的统治,对青岛垂涎已久的日本如愿占领了青岛,日本在市场一路等地方修建了新的生活区。1920年日本人修建了日式的电器馆,具有相当的规模,是一座现代影剧院,后来更名为东风电影院。市场一路一带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依然可见他的风华。为了适应本土人的生活习惯,福禄寿电影院应运而生,按照院线制的想法,循环播放电影,新电影上映,前几天都是满座。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与电影无缘时,青岛有了4、5家颇有影响的电影院,虽然都由外国人经营,但是青岛人都习惯了走进电影院。张石川,是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票房经营嗅觉灵敏,开启了武侠电影的先河,来青岛投资影剧院,有他充分的考量。

历史下的电影,历史下的青岛

山东大戏院是国产电影在青岛寻找的一扇窗口,1931年山东大戏院落成时,影后胡蝶前来剪彩,中山路上前来观看的人摩肩接踵,交通阻断。山东大戏院首映的影片是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首部有声电影,中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电影。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电影这个西方文化的产物,融入到了青岛的本土文化中,成为了青岛历史文化中一个鲜明的刻度。今天的青岛,每天循环播放着国内外的电影新片,高清电影,3D电影,给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带来更多的光影享受。

中国电影院,则像当年的山东大戏院,像一位洗尽铅华的老人,静静地沉淀进城市的历史,或许,这里会成为一座见证电影的历史博物馆,让偶尔走进的现代人穿越时空,体验光影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