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侨报2月3日社论】梅姨——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刚刚结束的访华之旅在中国吸引了大量关注,最让普通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中国数学教育要进一步出口英国了。

在@英国首相微博中,官方透露,特雷莎·梅宣布了一系列新的互换协议和合作伙伴计划,以深化两国紧密的教育联系。这个大项目包括:双方数学老师交换交流计划进一步拓展至2020年;在未来两年内继续派遣200名英国数学老师来华交流学习;在中国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等。BBC预计这些合作将为英国方面创造800个就业机会,市场总价值达5.5亿英镑。

消息传出,中国网民们颇为兴奋,“水池同时放水与排水,多久能灌满”“两人不同速度前进,多久能相遇”……我们童年的这些梦魇,终于要去“祸害”英国人的童年了!更有人晒出以前上学时候用的文具盒,里面走印着九九乘法表。有网民畅想:下一步可以考虑批发这样的文具盒给英国小学生!

在此之前,一部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记录片已经引发了两国热议,该片跟踪了5名中国老师受邀到英国中学授课,进行为期4周的中英教育模式大PK。4周后,中国老师们用实力证明,他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完爆其他班级的学生。至于英国人的数学究竟有多差,在互联网上还有不少段子,就连一路接受英国精英教育的前首相卡梅伦,面对记者提问的9×8=?都支支吾吾。

通过“数学出口”事件,中国人在教育领域终于找回了某种自信。作为全球留学生最大来源国,中国人在近几十年中一直在积极地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拿英国来说,中英两国的教育合作开始于30年前,当时中国是文化输入方。1987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集团合作,将朗文教材引入中国,在中国英语课本里融入此前没有的日常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掌握单词和语法。30年后,2017年3月,英国出版社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订协议,全面引入中国《真正上海数学》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练习册。30年间的对比,令人感慨。

2014年,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作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的成果之一启动。截至目前,中英超过100所学校的500多名教师参加了教学交流活动,上千名学生从中受益。

从海外教材的引进,到外教的迅猛增长,到照搬海外教育模式的国际学校,再到一波一波的留学大潮,中国人对于欧美国家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吸收借鉴。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对比,如何提升素质教育、削减应试教育,中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一直在回应这个问题,但也一直没有走出这种争议。

不管争议如何,中国的教育事业在逐渐赢得世界认可。据悉,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成绩让世界的目光为之聚焦。2009年上海学生阅读测试荣获世界第一,2012年,上海学生数学测试又获世界第一。在美国,中国留学生基础的扎实也一直获得各高校的肯定。数学成绩好,成为中国学生考试的独门暗器,也成为此间的一个”共识“。

从中国单方面的学习西方教育理念,到西方开始注意中国教育的优势,并开始借鉴中国教育,这个过程映照了历史的变迁,说明中国的教育理念开始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

当然,这一事件不能过度解读,并不是说英国或者是西方的教育理念就可以被否定或鄙视了。英国,毕竟是诞生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数学大国。在数学精英教学,乃至其他方面的精英教学方面,英国和西方还走在前面,中国还要继续引进和学习。

可以预期,中国注重基本功的教育模式还将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但是也要认识到,独立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中国教育的短板,还需要继续加大学习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固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平等、双向地交流互鉴,才能让中国真正成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