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

先上结论,土澳人们什么都喜欢大,是真的。

这不,2个月前,就有人搞了一只13英尺(约4米)高的巨型笑翠鸟,这只鸟还会模仿真实翠鸟的声音和动作。

这么好的东西肯定要分享,这位兄弟就这样用汽车一路载着它,给宅家的邻居们看看......

△鸟:我当时害怕极了

千万别以为这是什么澳洲人偶尔突发奇想的幽默精神,他们只是在把“big things”文化发扬光大。

在澳洲,人人都爱“big things”。

但凡你开车在澳洲来个公路旅行,不消一个小时,肯定在路上会看到各种各样的big things,然后被弄得口瞪目呆。

△在澳洲路上,有各种各样的big things / Wander Lusters

顾名思义,big things就是指“大的物件”。

维基词条是这样解释的:“big things,就是一些松散相关的大型结构,或是新奇建筑,或是雕塑。”

在澳洲,你可以嘲笑路上打架的袋鼠,或者总是湿答答的天气,但如果你嫌他们不够大,呵,那么总有一记土澳重拳等着你。

一、澳洲人,只喜欢“大”

澳洲人从不掩饰自己对大型物体的痴迷。

去年巴黎圣母院被烧的消息出来后,有人在reddit上提问:“你生活的国家失去什么等同于巴黎失去圣母院?”

澳洲人的答案竟然是,大香蕉(The Big Banana)

澳大利亚人回答:最怕失去“大香蕉”。

“大香蕉”是建于60年代的巨型雕塑,见证着路边的香蕉摊发展成游乐园,是澳洲人最早建的大物之一,自从它出现后,澳洲人就对“big things”上头了,控制不住地越建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big things”遍布澳洲全国,多达159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在澳洲,你转角不一定遇到爱,但一定会遇到big things。

△澳洲最具标志性的big things,大香蕉。/ Wander Lusters

除了从数量上见证澳洲人对big things的热爱,“够不够大”也是他们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一。

地广人稀的土澳,要让big things被人看见,那就一定要够big。在建筑材料的用量上,澳洲人从来毫不吝啬。

就以老外2米的身高来计,他们的香蕉有2.5人高,小鸟是4人高,龙虾3.5人高,至于土豆,足有5个人高......

△是的,他们的big things大到这个程度。/《卫报》

大是大了,但有时候太大,也会略显笨重,让人看上去啼笑皆非。不过,这种憨憨又直率的感觉,倒也是符合土澳的一贯风格。

水果什么的先来一打。

新南威尔士州有大香蕉、大鳄梨、大草莓,那我昆士兰洲还有大菠萝、大芒果和大橘子呢,他们还把一个巨大的果盘放在马路边,老艺术家寻思着这就是“望梅止渴”的用意吧。

△大菠萝,昆士兰州标志性的big things。/ ABC

△或许,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最高境界吧。/ pinterest

土澳人爱吃的海鲜当然也不能少。

新南威尔士的大虾、南澳的龙虾,昆士兰的大螃蟹在屋顶、在地上各领风骚,谁也不让谁。

这些吧,也都能理解,但放个大牡蛎和大马林鱼在路边,对不起我真没憋住,鱼眼珠直把人盯得浑身一颤。

△大螃蟹:来了,老弟?/ tripadvisor

△大鲑鱼:旋转,跳跃,我睁着眼。/midcanterburynz

但要数big things的灵魂,还是澳洲的特产——动物比较有代表性。

看这大美利奴羊,眼神迷离又暧昧,嘴角半含笑,身高15米,一看就是生活优越而富足,旁边还有澳洲的羊毛历史博物馆,顺道可以看看撸羊毛历史。

△在新南威尔士州古尔本的大美利奴羊。/《卫报》

这只位于维多利亚州的巨型考拉更是不得了,锐利的眼睛,杂乱的毛发,还有那敷衍的嘴角,比起迎接客人,老艺术家更相信它在赶客。

△别模我,我只是一只没有感情的巨型考拉。/mat-hay

而诸如巨型蟑螂、大蚂蚁、大蜘蛛、毒蛇等雕像,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人在澳洲。

△澳洲有点可爱的毒蛇。/thesacredcave

而人物,也是澳洲雕塑家的灵感来源。

大矿工、库克船长、丛林游牧者内德·凯利(Ned Kelly)都得拥有姓名,在北领地,还竖立着一个大原住民猎人雕像,身高17米的他,看起来威风又凛凛。

△大原住民猎人雕像。/mat-hay

说起对巨型物体的痴迷,恐怕全世界人们来到澳洲面前,也得低头。

这就奇了怪了,澳洲人是怎么沉迷在这些庞然大物里,且无法自拔的?

二、他们为何痴迷于“大”?

要探讨这个问题,真是一门玄学。

连澳洲人自己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啊,就是好看啊。”“或许是习惯吧,从小就看到有。”

但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当大量的big things在特定时间出现在澳洲人的生活里,肯定和脚下的土地有所关联。

当抽丝剥茧后,还真给老艺术家发现一丝端倪——公路旅行。

△澳大利亚公路旅行。/unsplash

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背后早有交缠:

从60年代出现的第一座巨型雕像开始,到80年代数量达到巅峰,正好对应了澳洲整个公路旅行的发展历史。

虽然汽车早就进入澳洲,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澳洲的汽车保有量(一个地区拥有汽车的数量)才蓬勃发展,到了80年代,澳大利亚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住房。

△80年代,澳大利亚的汽车数量达到巅峰。/unsplash

而这个时期,正是澳洲公路旅行发展的巅峰。

在假日里进行一场公路旅行,几乎是当时80%澳洲中产家庭的典型做法。

但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地广人稀,2522万的人口,坐拥7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个人还能分到0.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这让那些开在公路边或郊区的酒吧旅馆很头痛:在茫茫公路上,自己的商铺渺小得可怜,怎么才能让那些开车经过的路人发现自己,并进来喝一杯呢?

△澳洲的汽车旅馆怎么能在广袤土地上脱颖而出?/unsplash

这时,就要“以大治大”。

地大,我标志更大就好了啊。所以,你会发现前期的绝大多数big things都会出现在澳洲公路旁的餐旅馆上。

比如建于1963年,被认为传统意义上在澳洲诞生的第一个big things——大苏格兰人雕像史卡提(Scotty)

它的出现,就是因为位于阿得雷德(Adelaide)市郊的史卡提汽车旅馆需要招揽顾客。

别说,效果还真好,不少人为Scotty特意赶来,还有小孩因为住不到史卡提汽车旅馆,不能在大苏格兰人雕像下入睡而哭闹。

△史卡提旅馆 / blipfoto

据统计,有60%的公路旅行者在看见big things时会停下来,而61%的人会在逛这些巨型景点的时候会购买食物或纪念品。

尝到“大”甜头的澳洲人,开始疯狂建造巨物。

如果说,前期是为了招揽游客,那么到了后来,不管是为了纪念当地的人事物,还是展现当地的产业,或者甚至不需要一个理由,土澳人已经陷入了对“big things”的狂热。

△澳洲人对big things有种谜之狂热 / Weekend notes

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澳洲人对“big things”的迷恋,已经类似于一种邪教现象。

但经营跨文化培训公司的Patti McCarthy就持不同的观点,她认为这些big things很好地反映了澳洲人淘气或拉里·金(美国老牌主持人)精神。

“可能每个人都会觉得它们笨拙、廉价、味道大,但我们就是喜欢‘big things’!”她说,“这说明澳大利亚人有幽默感,还有一种休闲的自嘲风格。”

无论如何,澳洲人已经把“big things”当成一种文化。

三、公路回忆big things的衰落

大卫·普里尔(David Prior)在《GO BIG, YOUNG MAN》一文中写下了自己对“big things”的回忆:

“在80年代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很讨厌公路旅行,闷热的天气,被困在车里几个小时,毫无生气的沿途风景,但只要当我遇上big things,我就会显得无比兴奋,叫嚷着下车。”

在夏日旅途里,big things永远是澳洲人的惊喜。

△hey,来加个油吧伙计 / wiki

但到了如今,big things的境况并不好。

在某种程度上,big things见证了澳洲一些乡郊地区由盛转衰的过程。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有些远郊地区凭借矿业或者种植业打出自己一片天,纷纷树立big things以展示自豪感。但随着人口的迁出,小镇已经开始和big things一并凋零下来。

△Big things,见证着澳洲小镇的兴衰 / Wonderslist

比如,“大香蕉”所在的城镇巴纳纳,在昆士兰州是中央城镇,但人口也从1940年的7000多人锐减到2011年的300人左右,人口流失率高达95%。

这些庞然大物,见证了人们的欢腾,也见证了人们的离去。

△城镇和Big things逐渐凋零 / The Travel Tart

而另一方面,巨型的雕像也意味着巨额的维修费用。

阳光海岸大学历史系讲师 Amy Clake 博士指出,“这些陈旧的‘big things’已经变成了某些地区的金融负债。”

由于这些big things大多建造于70-90年代,年久失修,廉价的混凝土和玻璃纤维无可避免地腐烂或者褪色,而要翻新它们,价格不菲。

△南澳的大龙虾经过多次修补 / Atlas Obscura

比如,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大虾雕像,政府就曾拿出40万美元翻新它,还配了一条尾巴;

而南澳的大龙虾自80年代末以来一直修修补补,在2015年末,州政府还提供了10000澳元的补助。

然而地方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要维护这些big things,后期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多,而这些big things如今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已经大大不如从前,所以纷纷选择闲置。

△南澳的大龙虾经过多次修补 / Atlas Obscura

但是,big things和澳洲人们的情感连结依旧很深:

比如,见证着大菠萝1983年被查尔斯和戴安娜夫妇参观,2009年又被列入遗产名录;又比如,为各种破破烂烂的big things奔走呼吁,四处筹款,联合签名。

或许,big things会变破,但澳洲人们对其的感情永远也不会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